从齿科到微纳:普利生3D打印技术如何重塑高端制造新生态?
作为中国3D打印领域的领军企业,上海普利生三维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普利生”)自2005年成立以来,便以“用工业化手段解决个性化问题”为核心理念,深耕齿科数字化领域。通过与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合作开发高性能光固化树脂材料,普利生打造了覆盖70%牙科材料产品线的解决方案,助力隐形正畸、种植导板等齿科应用的批量化生产。其24小时无人值守的“黑灯工厂”可实现年产3600万套定制牙模,成为全球齿科3D打印市场的“双冠王”。

齿科的成功,是普利生迈向微纳时代的阶梯。依托在齿科领域积累的智能制造经验,普利生将目光投向更高精度的微纳3D打印技术。通过牵头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《微纳结构增材制造工艺与装备》,普利生攻克了微米级精密制造难题,将3D打印精度推至2微米,并实现打印速度较传统工艺提升百倍以上。

普利生微纳3D打印的核心优势
普利生的技术竞争力源于其自主研发的亚像素微扫描技术(SMS),该技术实现了“精度与速度的双重突破”:
无拼接全幅面曝光:传统3D打印需多次拼接曝光,易产生误差,而SMS技术采用面阵曝光方式,一次性完成复杂结构成型,彻底消除拼接误差,效率提升近百倍。
超高速与高精度并行:打印速度可达双光子技术的上万倍,同时精度稳定在2微米。支持树脂、陶瓷(如氧化铝、氧化锆)、金属(如TC4合金和铜)等多种材料,满足不同领域的复杂需求。
全产业链国产化:核心技术及设备完全自主可控,拥有67项国内外专利(含10项国际专利),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达100%。

微纳3D打印的产业化应用图谱
普利生的微纳技术已渗透至医疗、消费电子、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,形成多元化应用生态:
1. 医疗领域:从“微创”到“精准”的革命
内窥镜端头:突破性实现20毫米深径比薄壁通道构建,在确保80微米超薄壁厚精度的同时,可形成多维交错的复杂内部管网系统。采用氧化铝、氧化锆及光敏树脂,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。支持快速研发迭代,可替代传统机加工。

青光眼引流钉:整体尺寸小于400微米,孔径60-80微米,高强度与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微创眼科手术的首选植入物。

层级血管化器官芯片: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发的类器官芯片,可模拟人体器官微环境,推动靶向药物研发,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。
微波消融管:壁厚100微米,采用陶瓷材料,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,高强度、耐击穿。

陶瓷空心微针:针尖仅3微米,支持无痛经皮给药,应用于医美(玻尿酸、胶原蛋白注射)及药物递送(胰岛素、疫苗),避免传统硅基微针的断针风险。

2. 消费电子:赋能6G通信与智能硬件
微型显示器件与脑机接口:1平方厘米陶瓷平板上可打印1万个孔径30微米的微孔,为脑机接口电极阵列提供精密载体。

微流控芯片:应用于生物检测与医药研发,实现微量液体精准操控,检测效率提升3倍以上。

未来展望:国产技术领航全球
普利生的成功印证了“有限个性化”战略的前瞻性——通过工业化手段解决高精度定制难题,既满足细分市场需求,又实现规模化降本。未来,随着微纳技术在脑机接口、靶向医疗等领域的深度渗透,普利生有望成为全球精密制造的“规则制定者”。
正如普利生董事长侯锋所言:“技术自主可控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唯一通行证。”在这场国产替代的攻坚战中,普利生以微纳技术为剑,正为中国高端制造业开辟一条从跟跑到领跑的突围之路。

版权声明
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。
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请谨慎对待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