测评 模型 创业公众号手机端

创纪录高传热性能!3D打印分级微/纳结构表面大幅优化喷雾冷却传热路径

zhiyongz 3分钟前 阅读数 #技术

       在人工智能、通信、电动汽车、国防与航空航天等领域中,如何在高热流密度条件下控制设备工作温度已成为一项重要挑战。喷雾冷却结合了强制对流与工质相变潜热,是一种具有高热流散热潜力的技术。然而,大多数喷雾冷却增强研究通过提高喷雾流速来强化强制对流,以实现较高的临界热流密度(CHF),但这种方法通常会导致较低的传热系数(HTC)。尽管微/纳结构表面能增强沸腾性能,但其内部容易形成气膜,从而降低传热效率。
      基于此,华中科技大学杨荣贵教授课题组结合微纳3D打印与电沉积技术,制备了三维有序微纳多级结构表面。该表面通过调控喷雾液滴、液膜和汽泡的协同输运,同步强化液膜沸腾与毛细蒸发,创造了喷雾冷却的换热记录。相关研究以“Record-high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spray cooling on 3D-printed hierarchical micro/nano-structured surface”发表于《Science Bulletin》,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胡雍炎、雷逸凡为共同第一作者,刘修良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。


本研究通过设计三维(3D)有序分级微/纳结构表面,改善喷雾液滴蒸发与液膜沸腾性能,实现了CHF和HTC的同步增强。该分级结构优化了喷雾液滴、毛细液膜和沸腾气泡的传输路径,从而提高了喷雾冷却性能。研究中还观察到了“沸腾反转”现象,即随着热流密度增加,过热度反而下降,这显著促进了气泡成核和蒸发,带来了超高的HTC。同时,突破了液-气逆流限制,实现气泡快速逃逸与液体渗透的协同作用,从而获得了创纪录的喷雾冷却性能:在1 cm²加热表面上,最大热流密度达1273 W/cm²,HTC达443.7 kW/(m²·K)。

研究人员通过结合摩方精密面投影微立体光刻(PμSL)技术(nanoArch® S130,精度: 2 μm)与模板辅助电沉积技术,设计并制造了三维有序分级微/纳结构表面。该表面由对齐的空心三棱柱构成,其侧壁上具有层叠微槽(厚度约为5 µm),这些微槽能够作为液体传输的毛细通道,同时提供气泡成核的活性点。此外,通过电沉积工艺,在表面形成直径为0.1至2.8 µm的纳米结构微腔,这些微腔在高热流条件下作为气泡成核点,持续促进成核沸腾。

喷雾冷却实验结果表明,分级微/纳结构表面在高热流密度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传热性能,成功克服了液-气逆流问题,并实现了创纪录的热流密度和HTC。

图1. 结构表面的喷雾冷却示意图。


图2. 喷雾冷却实验系统。


图3. 研究了在三维有序层次微/纳米结构表面上产生超高HTC的沸腾反转机理。


图4. 文献中喷雾冷却换热性能与其他结构表面的比较。


   总结:本文设计了一种创新的三维有序分级微/纳结构表面,通过优化喷雾冷却的传热路径,实现了同时提升CHF和HTC的目标。在1 cm²加热表面上,最大热流密度为1273 W/cm²,HTC为443.7 kW/(m²·K),分别比以往最高记录提升了52.6%和173.9%。这一研究为高效热管理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,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、电动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。

原文链接: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cib.2024.10.028


版权声明

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。
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请谨慎对待。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热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