测评 模型 创业公众号手机端

直径仅2.7毫米!麦吉尔大学推出微创生物打印新设备

zhiyongz 34分钟前 阅读数 #新机发布
文章标签 微创生物打印

       2025年10月,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(McGill University)的一支工程师与外科医生团队,成功研发出世界上最小的3D生物打印机——Minimally Invasive In Situ Bioprinter(MIISB)。这款设备宽度仅2.7毫米,可直接在手术过程中进入患者咽喉,原位打印水凝胶(hydrogel),用于修复受损的声带组织。



     这项研究以《A continuum robotic bioprinter for in situ vocal fold repair》为题,已发表在学术期刊 Device 上,并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(NIH)资助。该技术有望显著提升声带术后恢复质量,减少瘢痕形成,帮助患者更快恢复说话能力

声带损伤困扰数亿人,传统治疗存在局限
     全球约有3%至9%的人口在一生中会遭遇嗓音障碍。这类问题通常由声带上的囊肿、增生或癌症引起。外科医生在切除病变组织时,难免造成微小创伤,可能引发纤维化(fibrosis)——即声带组织变硬,导致发声困难甚至失声。目前,临床尝试使用水凝胶促进组织再生,以减少瘢痕。但传统注射方式难以精准控制材料分布,尤其在声带这样微小且敏感的区域,效果有限。手动注射容易偏离目标位置,影响治疗效果。

柔性机械臂实现精准打印
    为解决这一难题,麦吉尔团队设计出一款微型3D生物打印机MIISB。其前端配备一个类似“象鼻”的柔性机械臂,通过细缆控制实现灵活运动。这种结构可在狭窄空间内稳定操作,配合外科手术显微镜,经患者口腔进入喉部。


△微创原位生物打印机概述

设备喷嘴可精确“绘制”宽度仅为1.2毫米的线条,重复定位精度极高。外科医生可通过手动控制实时调整打印路径,在复杂曲面的声带上精准填充缺损区域。

研究第一作者、生物医学工程师Swen Groen表示:“我们的设计兼顾打印精度与医生操作体验,它能无缝融入现有手术流程,在受限环境中提供实时手动操控能力。”

实验证明:可精准重建声带形态
研究人员先在平面表面测试打印能力,成功“画出”螺旋、心形和字母等2D图案。随后在模拟声带的训练模型上进行验证,MIISB能够准确重建声带几何结构,填充因病变切除后形成的空腔,甚至完成整条声带的形态复原。


△利用 MIISB进行3D打印演示。

共同作者、麦吉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师Audrey Sedal指出:“这个设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稳定性,它本质上是一根细软管,但不像花园水管那样充液后会乱甩,而是表现得非常可控。”

迈向临床
目前,MIISB由外科医生手动操控。团队已开始在动物模型中测试设备与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,这是迈向人体临床试验的关键一步。后续研究将评估打印材料在活体组织中的整合效果,以及设备在真实手术环境下的表现。


△临床工作流程概述。上图:使用MIISB进行悬吊喉镜检查。下图:使用MIISB重建声带几何形状的手术过程。

麦吉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师Luc Mongeau表示:“我们的目标是将这项技术带入临床,下一步是动物实验,如果顺利,我们将推进到人体临床试验,评估生物打印机与水凝胶的实际疗效。”

未来展望
研究团队计划开发新一代MIISB,结合手动与自主控制模式,实现术中实时自适应调整。他们也在优化打印精度,并探索新型生物墨水,包括可携带活细胞的配方,未来有望用于角膜、神经或其他精细组织的原位修复。MIISB的出现,标志着原位生物打印技术向临床转化迈出重要一步。它不仅是一项工程突破,更可能重塑头颈外科的治疗方式,让更多嗓音障碍患者重获清晰言语的能力。


版权声明

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。
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请谨慎对待。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热门